腸道菌主宰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

腸道菌主宰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

  

從2019開始,世界正面臨全球爆發導致稱為新冠病毒(COVID-19)的大流行威脅。有人感染後症狀輕微或無感,有些人產生致死性的反應。當然可以歸咎於個體的差異,但隨著科學家對新冠病毒(COVID-19)了解愈來愈多,他們發現,新冠病毒雖然是呼吸系統疾病,但腸道中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也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以及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程度。
益生菌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與腸道菌種的好壞脫離不了關係,因為根據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確診者與非感染者中的糞便菌相,有明顯的差異。研究是針對香港兩家醫院接受治療的 100 名患者和78名健康對照者的⾎液和糞便樣本作分析。結果顯示與沒有感染的人士相比,新冠病人腸道內的「壞菌」較多,例如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扭鏈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torques)和擬桿菌屬(Bateroides dorei);而新冠肺炎患者缺乏已知能夠調節免疫力的「好菌」,例如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真桿菌(Eubacterium rectale)及幾種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 spp.)菌種;其中普拉梭菌和雙歧桿菌與新冠肺炎病情嚴重程度有關。即使病人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可能導致一系列長期病徵,這種狀況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或稱「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指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超過12週的徵狀。 五種最常見的徵狀包括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因此,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相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腸》發表,並引起全球的關注。

同時,⾼麗⼤學⼈類、微⽣物交互作⽤實驗室分析腸道健康程度與 COVID-19 預後表現之間的關係,該內容發表於美國微⽣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SM)的《mBio》期刊。研究發現 COVID-19 患者的腸

道微⽣物出現改變,整體來看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減少,不僅好菌種數量降低,產⽣短鏈脂肪酸,並在強化腸道屏障(gut-barrier)上扮演重要⾓⾊的丁酸鹽(butyrate),相對減少。致病菌種的數量也發現提升。另外,個體健康也影響患者治療和預後效果,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老年⼈皆是重度 COVID-19 的⾼風險族群,⽽該族群的腸道微⽣物叢都因慢性疾病與年老⽽出現改變,使腸胃屏障功能失調,導致病原、致病有機體(pathobionts)較容易接觸到腸道細胞,使得病情惡化。

 

補充益生菌對新冠肺炎有幫助嗎?

近年出現「肺腸軸」的研究,發現肺、腸道健康和兩者的微⽣物息息相關,益⽣菌對於提升免疫⼒和對抗流感的效益已經獲得證實,如美國印第安那⼤學的研究發現,吃乾酪乳桿菌和發酵乳桿菌3個⽉,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機率;2019年,⻄班牙Biosearch Life公司也曾動物實驗發現,將感冒病毒注射進吃益生菌老鼠的呼吸道,結果約有9成病毒死在鼻腔、沒有進入肺部,也意味著降低了感冒機率。所以當益⽣菌吃到肚⼦裡,引發⼀連串的免疫調節作⽤,全⾝的黏膜免疫⼒都因而提升,在呼吸道黏膜中,幫我們對抗流感病毒,但是新冠肺炎呢?目前並沒有直接的數據可以證明補充益生菌或特定的菌種有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效果,但可以說的是菌可以調整腸道菌相,維持腸道微態平衡,進步預防和增加抵抗,而非直接能對抗新冠病毒。因此,在這新冠病毒的噬虐下,開始補充益生菌增加免疫力吧!